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一名士兵的——从轻武器角度看影片《1917》(2025/4/21)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1112]

    2019年12月上映的影片《1917》以一战为背景,讲述了一名英国士兵依靠坚定的信念传递情报,成功挽救友军避免陷入德军陷阱的故事。斯科菲尔德是一名参加过索姆河会战的英国老兵,这次奉命和一名叫布雷克的士兵一起穿越无人区传递情报。他们所在的部队通过缜密侦察,发现当面德军突然后撤是为了布设一个引诱英国军队发起进攻的陷阱,因此必须派人尽快通知已经失去通信联络却很快就要发动进攻的友军。而布雷克的哥哥就在即将发起进攻的部队中。斯科菲尔德和布雷克出发后经历了很多危险,好不容易行程近半时,布雷克却意外身亡。斯科菲尔德只好独自一人踏上充满凶险的征途,最后依靠坚定的意志及时将情报传递给友军,从而避免了一场大屠杀。   

  《1917》影片中逼真地还原了一战时期的英军装备,影片中的轻武器很有代表性。  

  英军军官的标配——韦伯利转轮手枪  

  《1917》一片主要从英军角度展开,片中出现很多英军中下级军官的身影,这些英国军官几乎全部配备著名的韦伯利转轮手枪。  

  要说韦伯利转轮手枪,就要先说一下韦伯利公司。这是一家通过不断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从而带来新的设计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公司。韦伯利公司成立于1835年,是由菲利普·韦伯利和詹姆斯·韦伯利两兄弟创立的。起初,该公司只是致力于制造枪机等配件,后扩大为既能生产武器制造工具也能制造枪械和刀具的武器公司。1853年,韦伯利公司获得单动式转轮手枪的专利。7年后,公司更名为韦伯利—索恩公司。1887年,该公司与斯科特公司合并,更名为韦伯利—斯科特转轮手枪和轻武器有限公司。这一段时间内,公司生产出品类繁多的转轮手枪。这为此后韦伯利转轮手枪获得英军青睐打下坚实的基础。  

  19世纪末期,英国军队装备的是.476口径的恩菲尔德系列转轮手枪。该枪是恩菲尔德皇家轻武器工厂生产的第一种被英军列为制式装备的转轮手枪。然而,该枪因在实战中暴露出威力不足和退弹系统复杂等缺陷而饱受诟病。看到军队对制式手枪严重不满,英国政府决定重新招标寻求一种新式手枪来代替恩菲尔德系列转轮手枪。于是,韦伯利转轮手枪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在众多枪械中,韦伯利转轮手枪很快脱颖而出,获得英国军方的认可。1887年,.455口径韦伯利MKⅠ转轮手枪被选定为英军制式手枪,订单数量高达10万支,每支造价约3英镑。韦伯利—斯科特公司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开足马力生产的韦伯利—斯科特公司,在头8个月内交付首批2000支,随后产量不断提高,一战后期每周产量高达2500支。韦伯利MKⅠ转轮手枪可以说是英国手枪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此开启了韦伯利系列转轮手枪在英军中服役长达70年(直到1957年才陆续被勃朗宁大威力自动手枪所取代)的传奇历程。  

  韦伯利MKⅠ转轮手枪作为该系列的第一种型号,采用“鸟头”形弧形握把,相对于老式转轮手枪而言最大的改进是采用铰链式顶部撅开式结构,枪管向下折开时弹巢内的空弹壳可以由星形退壳器自动退出,因此大大提升了退壳的速度。与此同时,该枪还采用月牙形弹夹装弹,可以分两次装满6发容弹量的弹巢,也可以使用满月弹夹一次装填6发弹。韦伯利MKⅠ转轮手枪的基本结构成为此后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转轮手枪的基本结构,但这种结构强度较差,无法使用膛压更高、威力更大的枪弹,如马格努姆弹等。这也是该系列转轮手枪采用大口径枪弹的原因之一,即初速上不去就以增加弹头质量作为弥补,保证弹头具有足够的动能和由此带来的杀伤力。  

  韦伯利MKⅠ转轮手枪最初发射韦伯利黑火药转轮手枪弹。当无烟火药兴起之后,该枪于1894年开始采用韦伯利Ⅰ型无烟火药转轮手枪弹。韦伯利MKⅠ转轮手枪有2种枪管长度,分别为102mm和152mm。102mm枪管型全枪长254mm,空枪质量0.99kg,转轮弹巢容弹量6发,枪口初速183m/s。  

  韦伯利MKⅠ转轮手枪取得成功后,很快就推出了多种改进型。第一种改进型为韦伯利MKⅡ转轮手枪,研制于1894年,基本结构没有变化,但有击锤等一些零部件方面的细节修改。该转轮手枪的这些设计元素一直延续到MKⅤ。1897年,MKⅢ研制成功,该型转轮手枪的弹巢可以拆下来进行清理,发射的弹药则改为MKⅢ转轮手枪弹,弹头采用圆柱状平顶样式。此后的MKⅣ和MKⅤ转轮手枪弹也采用了这种结构,但弹头长度要短一些。韦伯利MKⅣ转轮手枪研制成功正值布尔战争期间,除了英国政府采购一部分外,很多英军官兵也自行购置这种手枪去执行作战任务,因此,该型也被称为“布尔战争”型。其全枪长286mm,空枪质量1.08kg,枪管长152mm,枪口初速198m/s。韦伯利MKⅤ转轮手枪于1913年12月被英军采用,发射MKⅤ转轮手枪弹。该枪本来打算用于替换之前的所有韦伯利系列转轮手枪,但却因为更为优秀的MKⅥ的出现而装备时间很短。  

  韦伯利MK   Ⅵ转轮手枪外形上最大的变化在于握把,将原来的鸟头形握把改为带滚花的胶木衬板矩形握把,而且枪管长度只有152mm一种。该枪全枪长286mm,空枪质量1.08kg,枪口初速198m/s。不过,该枪发射的MKⅥ枪弹,不再采用圆柱形平顶弹头,而是变为尖头形式。此外,该枪除了可以单动射击还可以双动射击,只是双动时扳机力较大,对射击精度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韦伯利MKⅥ转轮手枪最初设计的口径仍然是.455,一战期间英国从美国订购的M1911自动手枪也被英国人要求改为这种口径。到了二战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英国军队在二战初期损失大量武器装备,不得不依靠美国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的武器装备支撑局面,随着英军大量装备美式武器和弹药,韦伯利MK   Ⅵ转轮手枪就出现了发射.45 ACP弹的型号。直到1963年,英军中的韦伯利系列转轮手枪才全部退役,英国人普遍认为韦伯利MKⅥ转轮手枪是转轮手枪中最好的型号,是“六响枪”的终结者,可见对其性能非常认可。  

  本片中的英国军官都携带装在三角形枪套里的韦伯利转轮手枪,并且多用枪纲连接以防丢失。某种意义上,韦伯利转轮手枪几乎可以被看作一战中英国军官的象征性装备。  

  英国大兵的标配——李-恩菲尔德步枪  

  从一战到二战,各种型号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成为英国士兵的标志性装备之一。这种在中国被称为“英七七”的步枪,一直伴随英国大兵到1950年代。  

  李-恩菲尔德步枪的诞生,源于世界范围内研制无烟火药步枪的热潮。眼看着无烟火药作为发射药比黑火药更优秀,英国自然不会甘居人后。英国人在研制无烟火药方面也很快取得重大成果,而且研制出来的是更先进的双基无烟火药。有了这种先进发射药,英国人也就顺理成章地推出新式步枪。新步枪在发射黑火药枪弹的李-梅特福德弹匣式步枪基础上改进设计而成,1888年开始装备部队,最初研制的型号在外形上与李-梅特福德弹匣式步枪几乎没有差别。  

  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膛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黑火药和无烟火药的差别密切相关。由于黑火药燃烧后留下的火药残渣较多,膛线的设计也必须适应这种情况。李-梅特福德步枪采用两名设计师的方案:詹姆斯·李设计了旋转后拉式枪机与可拆卸式盒式弹匣,威廉·梅特福德设计了7.7mm全被甲步枪弹和相应的浅圆膛线。浅圆膛线是为了减少黑火药残渣在膛线里堆积。而新研发的无烟火药几乎没有火药残渣,更重要的是浅圆膛线在能量更强的无烟火药燃烧时容易受到烧蚀而失效。于是,采用新膛线和无烟火药的新型步枪被命名为李-恩菲尔德步枪。该枪口径为7.7mm,全枪长1257mm,枪管长767mm,空枪质量4.19kg,采用10发双排弹匣供弹。大容量弹匣使得旋转后拉式枪机的操作更为轻便快捷,李-恩菲尔德步枪也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射速最快的栓动步枪,即使到了二战时也是如此。据说,训练有素的英国士兵可以在一分钟内射击15次。  

  通过布尔战争检验,英国人对李-恩菲尔德步枪再次进行改进,并且首创了更适应战场需求的“短步枪”概念,改进成果就是李-恩菲尔德No.1短步枪。该步枪大大缩短了长度,全长减少到1138mm,枪管缩短到640mm,质量则减少到3.96kg。改进之后的短步枪枪管被护手完全包裹,成为其与李-恩菲尔德步枪最明显的外在区别(此后的该系列改进型虽然也有延长枪管的型号出现,但枪管伸出护手的长度都很有限)。短步枪可以通用于步兵和骑兵、炮兵等不同兵种,更重要的是,当时没有想到不久之后的一战会以堑壕战为主的英国人,却歪打正着提前装备了更适合在堑壕内使用的短步枪。  

  改进前的李-恩菲尔德步枪不能使用弹夹装填弹药,射手只能将弹逐发装入弹匣,在战场上容易贻误战机。李-恩菲尔德No.1短步枪增加了弹夹导槽,可利用5发弹夹快速装填。在一战中为了适应堑壕内作战的需要,该型步枪还曾经出现过采用大容量弹匣的改进型,这种弹匣被称为“堑壕战弹匣”,弹匣容弹量达到20发。  

  李-恩菲尔德步枪改进型众多,形成很复杂的型号系列。该枪刚被设计出来时,全称为“李-恩菲尔德弹匣式步枪”,简写为MLE(而李-梅特福德步枪全称为“李-梅特福德弹匣式步枪”,简写为MLM)。等到No.1短步枪被设计出来后,全称则为“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简写为SMLE。不同型号的步枪又区分为很多改进型号,最初的型号为No.1   MKⅠ,由李-恩菲尔德长步枪改装成短步枪的则被称为No.1 MKⅡ。  

  虽然短步枪有利于在狭窄空间内使用,但其后坐力和枪口噪声却是缺陷。这种状况造成英军在一战中除了李-恩菲尔德步枪外,还大量生产以毛瑟式枪机为基础设计的P-14步枪(但主要是由美国工厂生产,美国型号则为M1917步枪)。No.1系列短步枪就包括很多改进型。  

  1907年定型的No.1   MK.Ⅲ是最主要的改进型,也是英军在一战中使用的主要型号。该型号出现是为适应将发射圆头步枪弹全面替换为尖头弹而研制的。由于尖头弹的弹道和膛压不同于圆头弹,因此对弹膛和膛线进行相应的改进。其他方面的改进还包括对照门、弹夹导槽进行优化设计。No.1   MK.Ⅲ的简化型二战时仍在继续大量生产,是二战前期英军的主要步枪。简化型主要去掉了早已落后于时代的弹仓阻隔器和远距离抛射瞄准具,以适应新的战场环境。  

  此外,No.1   MKⅣ、MKⅤ和MKⅥ也是该系列的改进型号。MKⅣ是老式MLE在不改动枪管的情况下进行少许改动的型号,主要装备英国殖民地的印度部队;MKⅤ是将原来的缺口式瞄准具改为觇孔式瞄准具的产物;MK   Ⅵ则采用了枪管自由浮置设计,但产量很少。  

  李-恩菲尔德步枪的改进型到1970年代还在生产,甚至还生产过发射7.62×51mm   NATO弹的型号。直到21世纪在某些国家,如印度等国还有该型步枪用于训练和警用领域。英军装备的李-恩菲尔德步枪直到1954年才开始被L1A1步枪(比利时FN   FAL步枪的英国版)逐步取代,其装备时间跨度长达60年。该系列步枪的总产量高达1700万支,据说是产量最高的非自动步枪。本片中的英国士兵基本都装备No.1 MKⅢ型。此外,片中还出现了枪口装有钢丝剪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无疑是当时对付铁丝网的一种变通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出现了在李-恩菲尔德步枪基础上改装的狙击步枪。一战中的西线战场陷入堑壕战后,交战双方都将狙击作为一种打击对手的重要手段。当时没有专用狙击步枪的英国士兵只得因陋就简使用没有光学瞄准镜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进行还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人很快就在李-恩菲尔德步枪基础上研制了专用狙击步枪。1914年底到1915年初,英国军方采购了近3000具不同型号的光学瞄准镜。这些光学瞄准镜很快被安装到了李-恩菲尔德步枪上,这种应急式的改装狙击步枪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造成很多问题。直到1915年5月4日,英国军方才制定出狙击步枪技术标准,对狙击步枪和光学瞄准镜等规定了统一的技术要求。  

  有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又出现了新问题。由于英军过于重视李-恩菲尔德步枪装弹和射击速度快的优势,因此采用了将光学瞄准镜安装在枪身左上方而非正上方的方式。这使士兵在瞄准时感到非常别扭,影响狙击效果。  

  在这一时期,英军使用的狙击步枪主要由No.1   MKⅢ型步枪改装而来。本片中出现的英国狙击步枪就是这样的产物,可以清楚地看出光学瞄准镜位于枪身上方偏左位置,只可惜整部影片都未出现英军狙击手开火的镜头。  

  “路过”的刘易斯轻机枪  

  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重机枪和铁丝网结合后,对于步兵所产生的巨大威胁和造成的惨重伤亡。重机枪在防御作战中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在进攻中却难以跟随步兵分队快速推进。一战期间各参战国都认识到了重机枪因为自身质量而导致的缺陷。因此,研制质量更轻、能够紧随步兵快速推进的轻型机枪就成为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在英国,这一努力的结果就是刘易斯轻机枪。  

  一战时期英军装备的维克斯重机枪在当时算得上是一种轻量化的重机枪,但其质量仍然不能满足紧随突击步兵分队推进的要求。于是,研制一种更轻的用于步兵班排单位的轻机枪也就成了必然要求。  

  当时,一个名叫麦克莱恩的美国人设计了一款结构非常复杂的“轻型机关自动步枪”,但美国军队对其根本不感兴趣,他只得将专利出售出去。购买这一专利的纽约布法罗自动武器公司找到美国陆军中校刘易斯,让其在这个方案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刘易斯中校不负众望,在原有设计方案基础上增加了钟表式卷簧、盘式弹匣和枪管片式冷却套,最终形成了最初的刘易斯轻机枪。对于这一改进产物,美国陆军虽然进行了正式测试,最终却没有装备。  

  后来,刘易斯带着自己的设计转到欧洲,不曾想在这里却获得成功。先是比利时看中这一设计,将该枪口径由7.62mm改为7.7mm后在比利时设立的刘易斯自动武器公司制造。不久,英国的伯明翰轻武器公司也购买许可后制造这种轻机枪。很明显,这种轻机枪的出现,从战术运用角度比德国人领先不少。到一战前夕,比利时和英国厂商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刘易斯轻机枪。此后,美国的兵工厂也开始制造这种武器。1915年起,英军将刘易斯MK.1轻机枪正式作为陆军的制式武器。  

  刘易斯MK.1轻机枪全枪长1280mm,枪管长670mm,空枪质量只有13kg,比当时德军装备的MG08/15轻机枪足足轻了6kg,机动性更好。这一点得到了德军的认可,他们将刘易斯轻机枪称作“比利时响尾蛇”,很多缴获的该型轻机枪被德军加以使用。其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采用双层盘式弹匣供弹,容弹量47发。  

  除了比利时和英国外,刘易斯轻机枪还装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协约国军队。  

  本片中出现的刘易斯轻机枪,不是被英国士兵背负着行进,就是处于战斗准备状态,没有开火的镜头,形同“路人”  

  英军特色鲜明的钢盔  

  无论一战还是二战时期的英国士兵,其头顶上的钢盔都令人印象深刻。  

  现代意义上钢盔的诞生,与一战中各国军队所出现的巨大伤亡有直接联系。一战开始时,交战各国军队都没有装备制式钢盔,士兵们都是带着普通军帽或皮质头盔作战,其头部防护力薄弱这一缺点在战争初期的运动战中表现尚不明显,等战争进入堑壕战阶段后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双方都开始掘壕固守,再加上双方的炮火猛烈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双方士兵因为头部被枪弹或炮弹破片击中而伤亡的数量急剧增加。战场的现实情况急需增强士兵头部的防护能力,恰在此时发生的一个偶然事件促使了现代钢盔的诞生。1914年的一天,一名法国士兵在厨房里遭到炮火轰击时无处躲藏,仓惶间拿起一个铁锅扣在自己头上,最终他只受了轻伤,而周围的人则死伤惨重。  

  这件事引起了法国将军亚德里安的注意,此后开始力促研制钢制头盔保护士兵的头部。1915年,法国人率先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种现代意义上的钢盔——M15钢盔,也被称为亚德里安钢盔。这种钢盔装备法军后很快就显示出效果,士兵伤亡率成功减少了2%~5%。英国人看到这一成果后,决定立刻效仿。他们先是从法国人那里买来亚德里安式钢盔进行测试,前线部队很快反映这种钢盔确实能够减少士兵头部受伤的几率。但是,英国人一方面觉得直接用法国人的钢盔面子上过不去,另一方面堑壕战中的士兵更多遭受来自上方的炮弹破片威胁。  

  于是,英国人另起炉灶研制自己的钢盔,其基于15世纪英国士兵的头盔样式进行设计,外形有些像英国农夫的帽子,因此也被称为“农夫盔”一开始,英国人搞了2种不同的设计:第一种设计中间是球形盔体,周围是一圈帽檐,帽檐后部的宽度(50mm)比前部长10mm;第二种设计则是盔体更大一些,而帽檐则要小得多。英国军方正是基于更为重视来自上方炮弹破片的威胁,所以最终选定了第一种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设计后就是MK-1钢盔。  

  MK-1钢盔的生产很方便,通过钢板一次性冲压就能够成型,之后的工序就是进一步加工和加装内衬等,非常便于战时的大规模生产。该头盔的特点是非常扁平,看起来就像一个倒扣着的浅碟子。MK-1钢盔的大帽檐设计除了对上方威胁防护效果好外,还有一个优点是能够有效遮挡阳光。片中布雷克在睡觉时就用钢盔扣在自己额头上遮挡阳光。该型钢盔还在表面喷涂了哑光漆,以防反光。其投入使用后很快就获得部队的欢迎,迅速大量装备了包括英军、美军在内的多国军队。解放前,我国军队也曾经引进过这种头盔。  

  MK-1钢盔的改进型是MK-2钢盔,盔体本身并没有大的修改,只对钢盔的悬吊系统和盔带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二战中是英军的主要钢盔。  

  片中英国士兵头戴MK-1钢盔进行作战,但很明显如果英军士兵暴露在堑壕外面时,该型钢盔能够提供的防护力就会大大下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英国钢盔过于重视来自上方的炮弹破片威胁,而忽视了对于士兵头部侧后部

  位和颈部的防护。这大概也是二战之后英国式钢盔迅速被淘汰的主要原因。

     (轻兵器2025年1期 [1112]